田園綜合體的理解和探尋
田園綜合體是出現在中共中央2017年一號文件中的一個新詞,一個生于天字第一號文件的國家命題、一個打造詩意棲居理想地的時代課題、一個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問題。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、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,集循環農業、創意農業、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,通過農業綜合開發、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。
田園綜合體主要包含六大建設理念,是集現代農業、休閑旅游、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,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,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、新型產業發展,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,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、城鄉統籌、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。
很多社會資本做田園綜合體時,迫不及待跟鄉村、跟村民劃清界限,界限越清晰距離越遠越好。在他們看來,農村很落后、鄉村很復雜、村民很難搞。相比之下,農業版塊只要流轉了地,操作起來容易的多。事實上,現在很多田園綜合體遇到種種難題、天花板,恰恰在于忽視了鄉村。比如:
一方面很多田園綜合體建設大量缺人才,一方面鄉村有大量老藝人由于傳統技藝沒有用武之地而“失業”;
一方面很多田園綜合體建設缺少建設用地,一方面大量“空心村”內有大量閑置的宅基地和公用建筑;
一方面很多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產業支撐,一方面大量傳統鄉村產業由于時代原因而逐漸凋敝;
田園綜合體建設者和鄉村之間,看似矛盾,實則是互補。利用文創等形式,可以讓原本因失去實用價值而被淘汰的產業獲得新的生命。比如臺灣的桃米生態村、竹山小鎮、南澳自然田等等。
當下的很多田園綜合體,要么流轉農民土地,讓農民到項目上種地或者當服務員;要么承租農民宅基地,以求突破建設用地……。這種“農民參與”,與其說是參與,不如說是解決用工、用地問題的權宜之計。短期看,農民似乎獲得了比小農耕種略強的收入,但這種完全資本化、市場化、商品化改造的模式,讓資本在瓜分鄉村資源、享受鄉村改革紅利的同時,也讓鄉村貧富差距拉大,更加劇了鄉村組織模式和秩序的破壞。距離我們消除城鄉二元結構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更是漸行漸遠。
真正的農民參與,應該是讓農民成為田園綜合體共建共享模式中的一個組成單元,讓農民承擔其中一個功能模塊,以此實現產業的增值收益。而不是只其作為剩余勞動力利用,更不是作為流轉土地和宅基地的一種補償。要想實現這個目標,田園綜合體就不能是一個企業,而要是一個平臺。
正確的田園綜合體內涵要更加豐富。它不僅是融合了教育、文化、農業、旅游等要素,不僅是融合了生態生產生活,不僅是融合了新村民舊村民和游客,更是融合了田園和鄉村。
田園和鄉村能夠融合,意味著恢復了鄉村上千年來最基礎的生活方式,這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一步。
田園綜合體應具有8大功能構成:
1、農業生產區——大田園農業生產空間
2、農業景觀區——吸引人氣、提升財氣的核心田園空間
3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——農業產業鏈現代化延伸
4、生活居住區——城鎮化得以實現的核心承載片區
5、農業科普教育及農事體驗區——承載農業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重要區域
6、鄉鎮休閑及鄉村度假區——滿足游客農業創意活動的休閑空間
7、產城一體服務配套區——提供服務、保障的核心區域
8、衍生產業區——田園綜合體高級發展模式試點區
設計工作開展基本要求要點:
1、生態和文化的保護、修復與重塑
對農田、水域、山林、村莊、道路、景點等進行系統梳理,保護自然、山、水、田園的基本格架及鄉土風貌,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,重塑田園生態景觀。
2、特色資源文創化
對地域的文脈、地脈進行深入挖掘,創造具有文創色彩的地域元素,在環境形象上形成鮮明的IP。
3、因地制宜,田園社區
科學地布局建筑道路和城鎮設施,將田園與建筑、城鎮設施融合,建筑與山石、水體、植被、田園共同構筑自然美,環境美,建設人與自然、人與田園融合共享的田園社區。實現田園即社區,社區即田園。
4、農業自然景觀藝術化設計
以農為景,以農制景,農文結合,農旅結合的專業設計。
5、突出活動空間的人氣功能
提供人們自然的、舒適的游樂、游憩室外空間,激發人的朝氣和探索精神。
6、保障農業生產、生活功能